長假結束收心上學囉!
這週一,不僅是過年結束,也是孩子的寒假結束,上課幾天,孩子的上學狀況還好嗎?爸媽記得幫孩子做做收心操,好迎接下學期的到來唷!
寒假就要結束了,教育部表示,今年各級中小學開學日為2月15日,而原本2月12日的彈性假期統一延至2月20日補課,也就是說小學生開學週將一連上6天課,遇上最憂鬱的開學日。想必這禮拜對於孩子不想上學的脾氣,爸媽們應該感受很深!
長假收假症候群發作
開學的頭幾天,許多小朋友都會出現情緒低落、沒精神、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狀況,甚至會出現頭痛、沒有食慾或頻尿等症狀,這些正是「假日症候群」的典型反應。
雖然這些症狀在開學後一週內就會慢慢消失了,但若父母能事先幫孩子做好「開學收心操」,孩子必定能適應得更快,才不至於一開學就遭受挫折,甚至影響到課業學習。
收假症候群有些小朋友也會懶洋洋地提不起精神,精神無法集中。也有孩子很開心上學,或許是同學間太久沒見面,小朋友見面總是特別興奮、有活力,看起來沒有排斥上學的樣子。
專家提醒,心理影響生理,部分孩童在開學初期可能會出現不想上學的表徵,例如:一早起床上學就肚子痛等等類似的症狀。若有類似「收假症候群」表象出現,建議家長不妨一同與孩子建立開學計畫、親子運動紓壓,讓孩子調適心情,面對正常上學的步調。
爸媽如何協助孩子收心?
開學前該收心!專家提醒,不只大人放長假後會懶洋洋不想上班,小朋友也可能產生「開學症候群」,孩子多半要花1到2周適應開學生活,家長不妨利用寒假最後期間,提早協助收心,準備新文具、整理書包、制服,早睡早起、適度運動,提早做好上學準備。
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,大人平常放完周休2日的假期後,就可能出現「Monday Blue」,更何況是孩子經過長長的寒假,若作息不規律、鬆掉的螺絲沒有調好,就容易出現開學後的適應障礙,嚴重的開學症候群甚至會伴隨焦慮、記憶力下降、失眠、拒學等,應多加留意。
除了調整作息,張自強說,家長可撥個時間和孩子聊天,談論一下開學之後的期待,增加對於上學的盼望和動機,並準備好制服、書包、文具,讓學習活力更佳,避免懶散感。若開學不適應情況持續2周以上,應就醫接受專業協助。
楊聰財則說,假期結束前一天,給孩子一段靜心的時間,可以聽聽音樂、寫寒假回顧日記,此舉有重要的象徵意義,代表之前的鬆懈、不規律作息都告一段落,新的生活已經要開始。
終結「收假症候群」
馬偕兒童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表示,門診曾有兒童在寒、暑假期間,天天黏在螢幕前打電玩、看影片,甚至熬夜到隔天清晨才睡覺,作息錯亂,導致開學後精神不好而拒學,還可能出現憤怒、焦慮情緒。
想擺脫開學症候群,臧汝芬認為,家長應及早幫孩子收心,包括遠離3C產品。振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子敬建議,收假前夕做伸展操,可增強肌肉力量和協調度,也有助精神集中、提升大腦警醒度。
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也說,可讓孩子多補充維他命B群和魚油,例如深綠色蔬菜、全穀類、堅果、雞肉、鮭魚等,可激活大腦神經系統;至於香蕉所含的生物鹼,也有振奮精神、維持好心情等作用。
防止收假症候群的撇步:
根據台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,這些為「收假症候群」所苦的孩子,大多以情緒和身體病痛來表現,情緒上可能有焦慮、害怕、抱怨、憂鬱的狀況,身體上則常有頭痛、肚子痛、睡眠不穩、食欲降低、腸躁症等問題。
症狀輕微的孩子在課堂上打瞌睡;較嚴重可能會拒學,讓爸媽頭痛不已。
醫師提出防止收假症候群的六招,爸媽這週可以和孩子一步步調整作息,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!
一、做收心操:
陪孩子做收心操,多多運動,穩定身心。
二、調整作息:
開學前一到兩週漸進式調整孩子起床和入睡時間,但切勿馬上要求一次到位6點起床,孩子會產生「假期剝奪感」而提前出現不適應。
三、回顧假期:
可以透過美術創作(例如彩繪相片等)方式,讓孩子回顧這個假期的美好與不美好。
四、收文具儀式:
協助孩子一起整理與準備學習用具,讓孩子感覺到要上學的氣氛。
五、展望未來:
家長可藉由聊天得知孩子對上學期表現的想法,討論新的策略。
六、不大玩特玩:
很多家長會趁開學前最後幾天帶孩子大玩特玩,但這麼做容易讓孩子心理落差太大,增加不適應的因素。
另外,孩子看漫畫、電視及打電動的時間也需要控制,除了督促暑假作業的完成,家長也可以開始幫孩子預習下學期課業,或排定親子共讀課外讀物的時間,讓孩子重新找回文字閱讀的習慣。
剛開學時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盡理想,父母千萬不要太過心急,或責怪孩子,可能需要把適應不良的因素考慮進去,再給孩子一到兩週的適應時間,並多聽聽孩子心裡的困擾,協助孩子解決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,相信孩子不久便能步入學校生活的軌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