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媽必學聰明管教法
一到五歲孩子這麼教!
孩子難免會做錯事,尤其一到五歲的孩子,常讓媽咪們感到既生氣又不知該如何管教,了解各年齡層孩子的特性,讓孩子適時改正自己的錯誤,還能不傷害親子間的關係,到底有哪些方法呢?爸媽該怎麼教才好呢?
1-2歲
2歲前後的孩子,正是「不要、不要」大爆發的年齡,其實,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,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、意願、意圖。但他們不懂得表達,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。
不當觀眾
當孩子打滾耍賴時,爸媽就別當他的觀眾,適時冷處理。耍賴孩子沒有觀眾了,演員也就演不下去了!
繞開硬碰硬
如果爸媽都是問「要不要」、「好不好」孩子很容易就順口回答「不要」!爸媽可以換個說法,「你想在澡盆裡玩小鴨子,還是玩小水桶?」讓孩子自己選擇,既可以繞開「不要」的輪迴!
當個快樂的爸媽,不要把自己繃得太緊張
當爸媽自己因為育兒,太累、太困、太餓時,你也會和孩子一樣,容易發脾氣。所以,在預計你自己要進入“壞情緒區”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,給自己充足電!有快樂的爸媽才有快樂的孩子唷!
3歲和孩子一起分享、玩樂!
三歲時,大部分的孩子在生理或者心理,尤其是情緒發展上,會呈現一個穩定的狀態。比起之前,孩子強硬的拒絕態度減少了,跟爸媽的分享和依賴變多了,同時三歲也是個「我們」的年齡。
孩子變得喜歡說『我們來,我們一起來散步!』,喜歡和爸媽一起做或者是說「我們」的感覺,讓他有依賴的感覺。
如果可以,媽媽盡量放下手中的事情,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,講故事給他聽,跟他玩遊戲,或者陪在他身邊,帶給他歡樂的情緒。
3.5歲:讓愛和安全感趕走孩子的反抗
三歲是合作的年紀,三歲半則恰恰相反。之前二歲左右「反抗」、「什麼都不要」又開始輪迴!
「反抗」是三歲半到四歲這個時期最大的特徵。三歲半是一個內向,焦慮,缺乏安全感,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。
三歲半的孩子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,比如口吃,常摔跤,有時緊張的發抖。情緒和肢體上的不安全感,經常在這個階段表現出來。
這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身心不穩定的狀態,因此爸媽需要多費精神,用愛和安全感,處理孩子日常生活和情緒行為!
4歲:喜怒極端,用尊重和說理來規範行為
四歲的孩子,除了開始進入幼兒園,接觸社會人權,也開始進入表現自我的領域,什麼對他來說都是新鮮,加上過度興奮,這個年齡的孩子,大多是快活的、精力充沛的活蹦亂跳的,對什麼事情都躍躍欲試。
四歲的孩子雖然喜愛很多東西,但是他的情緒卻也十分極端。
喜歡和討厭事物變得很極端,但是無論是什麼,在合理的範圍內,爸媽都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!同時也該適時用說明、說理的方式,教育孩子規範他的行為與規矩,以及事情的好與壞。
5歲:建立自信與規律
一到兩歲是的隨時盯緊,三歲四歲時的蠻不講理;,到了五歲,終於可以讓父母鬆一口氣。五歲的孩子終於變得懂事了,可以講理了!
五歲的小孩所以能夠不惹麻煩,最重要的關鍵是,他已具可以判斷自己什麼做得到,什麼做不到。他學會自我控制了,從學校、人際關係,經過一次次的試驗、成功,孩子建立了自我規律和自信。
因材施愛用智慧和孩子相處
每個年紀的孩子特點不同,爸媽都需「因材施愛」,用智慧來與孩子相處,達到既能管教孩子,又能受到孩子的真心喜歡!
1.懂得孩子需要什麼
多瞭解孩子,與孩子、保姆、老師多多溝通,儘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全面的了解。
2.孩子都在學習爸媽的言行舉止
不必刻意觀察,孩子就感受到我們太多的東西,不必刻意模仿,孩子就模仿了我們太多的態度。
孩子就像是海綿,不斷在複製學習爸媽的行為,如果要禁止孩子使用3C產品,爸媽就得戒掉在孩子面前滑手機的習慣!因此,在孩子面前,我們不應該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,必須考慮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意味著什麼。
3.善用社群與同齡圈,分享育兒經驗
父母並不好當,但是必須當好。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,善用社群和同齡圈,如孩子的同學父母、夫妻的同學好友們,共同分享育兒經驗,聰明育兒分享互相討論,也能找到孩子不良行為的解套方式!
4.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
我們處理好自己的事情,做好自己,不僅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,更傳遞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態度,所以,我們做人的時候,也是在做父母,我們生活的過程,無時無刻不是對孩子的教育。
俗話說「從小看大,三歲知老」。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發展不同,行為背後都有其道理存在,依循孩子成長步伐、了解孩子霸道、哭鬧、不配合、耍賴背後的原因,才能聰明育兒,有快樂的爸媽也才有健康快樂的孩子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