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preschooler-482688_1280.jpg

孩子雙腳走路的問題(三)

孩子如果是「扁平足」該怎麼辦呢?

 

 

四歲的安安走路經常跌倒,走沒多久就喊累,媽媽原本以為孩子只是賴皮、不想走路耍脾氣,結果,帶孩子看復健科後,才發現都是「扁平足」惹的禍。有扁平足的小朋友,可能腿酸喊累不耐走,也無法久站。

 

什麼是扁平足?

扁平足就是台語俗稱「鴨母蹄」,是指「舟狀骨」向下移位,造成內側足弓塌陷,在站立時,內側足弓消失,後足部也會呈現「外翻」的現象。

 

正常足弓使足部在走路時,能有效吸收震盪力,減低對身體的撞擊。2歲以前的小小孩,腳底脂肪多,韌帶又鬆弛,足弓並不明顯。

 

但2-8歲之間,隨著肌肉力量慢慢成熟,足窩開始形成所謂的「足弓」。扁平足的小朋友可見足弓塌陷、腳跟外翻、平衡感較差,走路時容易跌倒、容易腳痛需要休息。


一般來說,3到12歲是足弓發育的黃金期,12歲前如果發現孩子的足弓有不正常發展,應盡早到復健科評估,接受體能、姿勢、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等物理及職能治療,以糾正不當姿勢。

 

在此同時,可以選擇適當的鞋墊來矯正,以維持良好的足部姿勢。即使孩子成長到15歲,骨骼發展逐漸趨於成熟,矯正鞋墊雖不能完全治癒扁平足,或改變生理結構,但是對於分散不正常的壓力痛點,仍具有相當程度的效果。

 

hands-634866_1280.jpg

 

扁平足發生的原因

扁平足的原因很多,有先天性因素如:跗骨黏合、韌帶鬆弛、家族遺傳;也有後天性因素:身體過重、小孩太早穿鞋、缺乏運動,足部肌肉力量不足,不能維持足弓的形狀。

 

大部份的扁平足在站立時,內側足弓塌陷,而懸空不負重時,足弓又會重現,屬於「柔軟性扁平足」;有些腳本身先天結構異常或神經肌肉病變,不管站立或懸空都是扁平,屬於「堅硬性扁平足」。

 

發現孩子有扁平足該怎麼辦?

 

1.什麼都不要做,只要觀察!

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的小朋友,其扁平足的原因如前所述,因此自然會恢復,因此,耐心等待及觀察是很重要的!

 

六到七歲是開始恢復的時間,十歲左右這一類的扁平足會回復正常。

 

2. 多作肌肉的訓練,尤其是後脛骨肌:

訓練的方法,包括墊腳尖(如芭蕾)及跳躍(打球),當肌肉夠強壯,自然足弓就正常了。

 

3. 穿矯正鞋:

矯正鞋的目的有兩個,一個是在內側足底加一個內襯墊以支撐足弓,另一個目的是防止足踝的外翻。並不是所有的小朋友扁平足都需要穿,要穿最好經過醫師的診斷!

 

4. 手術:

有的結構性扁平足還是需要手術的;例如,手術切除附生舟狀骨再把後脛骨肌縫到舟狀骨上,或把不正常的蹠骨融合分開;或把垂直的距骨矯正回正確的位置;或把過度矯正的內翻足再加以修飾等等。


 

 

children-758565_1920.jpg

 

觀察兒童走路姿勢 提早發現早治療

根據調查,國內約有超過6成的小朋友,在4歲之前有或輕或重的扁平足現象,究其原因,大部份都是因為韌帶太鬆、體重過重、太早走路等有關。

 

這種情況可以穿矯正鞋墊改善,將足弓墊起來,不會直接落地產生碰撞而受傷,隨著每半年或每1年換鞋子的同時,更換矯正鞋墊即可。

平常要多觀察,若孩童的行走姿勢不良,務必先到復健科諮詢醫師或治療師進行評估,爸媽千萬切忌自行購買坊間矽膠軟墊,以免產生其他不必要的疼痛點。孩子一生的發展只有一次,務必在黃金期內及早的諮詢醫生並及早治療。

 

扁平足治療原則:
 

●2歲以前觀察即可,大多數生理性扁平足會自然恢復。

 

●2-8歲:正值足弓發育時期,可使用矯正鞋,誘導足弓發育。

 

●8歲以上:此時足踝關節已無矯正空間,可使用鞋墊支撐足弓,防止足踝外翻。

 

極少數扁平足的小朋友才需要外科手術,大多在骨骼生長成熟前施行手術治療。扁平足在青春期之後會漸漸發生前足蹠痛、後脛肌肌腱炎、足底筋膜炎等問題。

避免扁平足發生

1歲到2歲的兒童:要鼓勵多赤腳走路、多做腳部的運動、穿鞋的時間要儘量減少。

 

2歲以上的兒童:要多在草地、沙地玩遊戲活動,以鍛鍊腳部的肌肉、韌帶力量,多做跑、跳的動作如跳繩、跳遠、跳房子、跳橡皮筋的遊戲。

 

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蔡世瑩表示,雖然7歲之前,是扁平足治療的黃金期,但超過7歲之後,並不代表就什麼復健都不能做,仍可以藉由足部肌肉的訓練,來增加穩定性,另外,鞋墊的訂製,也可以改變原來踩地的方式,久站也較不會酸,會比較舒適。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a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