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kids-600280_1280.jpg

 

 

 

陌生人STOP!

 

兒童安全教育 爸媽該這麼教...

 

 

一名4歲女童在這週一中午,騎著腳踏車和母親在台北市內湖準備去接外公和弟弟妹妹時,卻遭攻擊遇害的新聞,讓許多爸媽震驚、害怕、心碎...

兒童安全需要爸媽和大家一起努力,因新聞畫面而難過片刻,是絕對不夠的!

靖娟文教基金會也曾發表2015兒童安全指標大調查結果,其中在「公共場所安全」調查中,滿分以100分來計算,兒童組(高年級)平均給分84分、家長74分、專家學者組只給了59分。

 

可見我們的孩子對外還是很樂觀、覺得外面壞人不多,兒童因生活經驗相對少於家長、專家,對公共場所安全相對過度樂觀,且學者專家對台灣目前的公共場所安全,打了「不合格」的分數!

 

新聞屢屢傳出讓人痛心的兒童殺害案件,讓爸媽無所適從,到底保護孩子的界線在哪?怕孩子外出發生意外,家長又該注意哪些重點?


bobby-car-349695_1280.jpg

 

婦幼警察隊提出兒童保護自我安全守則:

 

1. 帶孩童外出時,不讓孩子離開視線,更不被四周吸引而中忘了孩童的存在。

 

2. 盡量不要單獨攜帶一名以上兒童購物、逛街,最好能有其他大人陪同,以便隨時注意其活動及狀況。

 

3. 不讓兒童單獨一人在公共場合等待父母接送。

 

4. 教孩子遇到危險時快跑並大叫!

 

5. 無論家長或孩子遇到駕車的陌生人問路,要與其保持距離,不可貼近車身。

 

6. 假如對方持有利器,教孩子運用隨身攜帶的筆尖、小剪刀、哨子及雨傘自衛;如果附近都沒有其他人,則不動不如一靜,以免刺激歹徒,反遭不測。


book
 

孩童平日的危機意識教育

意外事件難以預防,爸媽平常和孩子玩樂、或日常生活時,能夠以「模擬情境」和「引導對話」方式,灌輸孩子自我保護與求救觀念。

 

例如:和孩子晚上經過人煙較少的地方時,爸媽就可以趁機機會教育,不設限且開放性地模擬提問孩子,若行經暗巷發現有人跟著你該怎麼辦?

 

這樣的模擬情境,除了可以先了解孩子遇到危機時的「可能反應」,爸媽也可以試著透過「為什麼」、「如果」等引導句和孩子討論。像是:為什麼你要走更快?如果他追上來了呢?如果他手上有刀子呢?

爸媽可以利用發問誘發孩子思考更多的對策,並經常性的討論,以培養孩子危機意識與危機處理能力。

 

但如果是針對幼兒園以下,年齡較小孩子加入討論時,孩子的天馬行空創意回答,爸媽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思考,最好能加上正確處理方式引導孩子,但也不要加入過度驚嚇口吻,避免幼小孩童對陌生環境產生過多的恐懼和害怕!


boy-830706_1280.jpg

孩童自保四步驟
靖娟兒教基金會指出,孩童自我保護共有六大原則,包括結伴同行、遇陌生人靠近時應遵循「喊叫、逃跑和求救」、財不露白、熟悉常走的路線、練習遇到陌生人搭訕時的應對方法,以及讓孩子了解遇危險時可以求救的對象。

 

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提供孩童自保「叫、轉、跑、說」四步驟!

1.「叫」:孩子遇到歹徒時,眼神看向歹徒後方,高揮雙手大叫爸爸、媽媽、老師或警察叔叔。

 

2.「轉」:當歹徒往後看時,孩子立刻轉身「跑」,拉開與歹徒的距離,就近跑向值得信賴的地方找人「說」,如便利超商、警察局等,尋求庇護。

 

爸媽也要為孩子隨身準備如哨子等能發出聲響的警示物品。另外,最好能配合學校作息,不要讓孩童單獨太早到校或太晚離校,提醒孩童結伴而行,不單獨至校園偏遠之地,不單獨前往暗巷、空屋、防空洞、公共廁所、成人臥室、荒僻公園、地下人行道等處,放學後,儘量走人多的大馬路。

也要跟孩子說,拒絕任何爸媽或親人以外的人,以任何理由接送他回家、上醫院或其他場所,除非經老師求證有此必要。另外爸媽帶孩子出門時,也須確保幼童不離開自己視線範圍。

 

兒童安全

陌生人搭訕該怎麼辦?

提醒家長注意,當兒童在以下情形,碰到陌生人搭訕,該如何因應:

 

校園中:拒絕陌生人搭訕,發現可疑人物,立即報告老師。

 

公園與馬路:不搭訕、不搭陌生人的車。陌生人如果跟你說須要協助,例如問路,跟他說:「你去找大人幫忙」。

 

遊戲場所:避免與陌生人有身體碰觸、立即離開。不在偏僻死角逗留。上廁所要結伴同行。不要離開家長身邊。


tv

 

如何和孩童討論這些新聞事件

電視新聞不斷播放,爸媽與孩子討論這些新聞事件,建立連結並避免不當訊息,討論時有幾個重要的原則:

 

(一) 不要鉅細靡遺地提到作案細節,會引起孩子聯想及恐慌。

 

(二) 針對事實進行描述,讓孩子理解「發生了這樣的事」。

例如:有一個小朋友一個人去上廁所的時候被躲在廁所的壞人殺死了。

 

(三) 告訴孩子你愛他,你也會擔心他,所以請他要保護自己。

父母對待自己情緒的方式會影響子女對待自己的方式,如果你希望協助你的孩子變成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情緒,且有同理心的人,最好的方式不是要求他「不要害怕」、「要有同理心」,而是示範「自己也會有情緒」、「而自己也會試著跟這樣的情緒共處。

 

協助孩子建立「保護自己的方法」

「與孩子討論他想得到的保護自己的方式」,孩子的確還小、而且孩子的確能力有限,但,很多時候孩子「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斷」,所以了解孩子認為怎樣是危險的環境、怎樣是不危險的,如果遇到怎樣的人他覺得不是好人、遇到怎樣的人他覺得可能沒關係,遇到了他感覺危險的時候他要怎麼求救,他可以找誰求救,他要怎麼保護自己。

 

孩子的想法一定比較單純,不要嘲笑他、也不要罵他,而是試著「理解並引導他能夠保護自己、尋求身邊可以信任的協助」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a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